近日,某地“禁止未成年人参与民俗活动”的规定引发热议。当铿锵的锣鼓声响起,矫健的身影翻飞,我们不禁要问:英歌舞的奔腾里,若少了少年郎的朝气,还能否舞出这片土地真正的魂魄?
英歌舞,这穿越数百年的刚劲之舞,从来不只是表演,更是一方水土的生命礼赞。潮汕地区自古耕海牧田,面对风浪险阻,先民将《水浒》英雄的忠义豪情化入舞蹈,以舞代言,传承着迎难而上、勠力同心的精神基因。少年在锣鼓声中第一次执起英歌槌,学的不仅是步法阵型,更是与脚下土地的血脉相连。这份浸润在筋骨里的文化记忆,是任何课本都无法替代的乡土教育。
将未成年人隔绝于民俗活动之外,看似是保护,实则可能割裂了文化传承最珍贵的生命线。青少年的参与,为古老仪式注入了新鲜活力——他们创新的阵型、融合的节奏,让传统在与时代的对话中生生不息。更重要的是,在集体协作中,他们习得规则、责任与归属感,这是社区凝聚力得以延续的根基。若因潜在风险便“一刀切”地禁止,无异于因噎废食。
我们理解对安全问题的关切,但管理不应等同于禁止。与其筑起高墙,不如铺就道路:通过制定科学安全规范、购买意外保险、安排专人督导、开展校园英歌课程等措施,完全可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,为青少年打开通往传统文化的大门。让守护与传承并行不悖。
文化传承如同大江奔流,离不开源头活水与沿途支流的汇入。当我们的孩子只能在围栏外观看,而不能亲身融入那奔腾的队列,文化的河流如何不面临干涸的危机?英歌舞的呐喊,是历史的回响,更应是未来的先声。让少年郎的身影重新舞动在时代的鼓点中,不仅是延续一种民俗,更是守护一个民族面向未来的精神底气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