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中国期货市场开放成果显著,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,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国际化品种不断扩容:中国期货市场大幅扩大QFII、RQFII可参与交易品种范围,其可参与期货和期权交易的品种已扩容至75个,覆盖了农产品、金属、能源、化工、建材、航运、金融等国民经济主要领域。特定品种对外开放成效显著:大连商品交易所先后将铁矿石期货、棕榈油期货和期权等作为境内特定品种引入境外交易者。截至2024年末,已有来自英国、瑞士、新加坡等30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客户参与了大豆系列期货市场,我国对南美大豆贸易的定价影响力逐步显现。“中国价格”影响力提升: 油脂油料领域:大商所的油脂油料期货国际影响力扩大,铁矿石等期货品种价格在全球贸易定价中占据重要地位。“马来西亚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豆油期货”(FSOY)基于大商所豆油期货推出,上市后运行良好,成交量可观,价格与大商所同月份合约相关性高,提升了中国期货价格的国际影响力。 能源化工领域:2018年上市的“上海油”成为全球原油价格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,初步形成亚太原油贸易集散中心。 金属橡胶领域:上期所将纸浆期货、天然橡胶期货交割结算价分别授权给挪威浆纸交易所和大阪交易所,“上海胶”等一系列“上海价格”越来越受国际市场关注,上海市场正成为全球橡胶定价体系中的重要一环。交易活跃度远超境外同类产品:2023年上市的航运指数期货,截至2025年4月,其日均成交量达13.28万手,日均成交额达114.65亿元,成交量和活跃度远超境外同类产品,期现价格走势高度相关,正逐步成为国内集运产业链企业应对运价剧烈波动的有效工具。境外投资者参与度提高:上海期货交易所特定品种达到6个,合格境外投资者可交易品种达16个,涵盖多个产品领域,境外客户的数量和参与度持续增长,2023年原油期货境外交易者日均成交、日均持仓占比均超过三成。跨境合作持续深化:上海期货交易所与伦敦金属交易所(LME)、海湾商品交易所(GME)等签署合作备忘录,深化与“一带一路”国家的市场联动。同时,上期所还积极布局“出海”,在新、日、韩、英、荷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品种推介会上百场,持续加强与国际市场的互动。
|
|